当前位置:公文荟萃 > 公文写作 >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最新3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最新3篇

篇一:《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桃源的美。

3.体会作者描写“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赏析桃源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展示一组桃花争艳的图片,桃林美不美?东晋时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描绘了一方奇妙的乐土,请问这位作家是谁呢?(生答: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携手再进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二.感知桃源

朗读课文,欣赏图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赏析桃源

教学形式:我是小记者

角色:1名学生——渔人

5名学生——桃花源村民

3名学生--记者

1、采访对象:村民

采访问题:能介绍一下你们这里的自然环境、生活状况、风土人情吗?

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你们这里缴税吗?

你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讲诚信吗?

你想出去吗?为什么?

2、采访对象:渔人

采访问题:你觉得这里美吗?美在何处?

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

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地方告诉太守?

四.赞美桃源

请桃花源的“村民们”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家乡之“美”,抒发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几幅有关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图片,仅供学生参考。

学生再读课文,体味桃源之美。

五.探索桃源

问题:

1这个社会在当时存在吗?找出相关依据,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参阅“预习提示”;

可从课文中找相关依据;

也可与背景资料结合起来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一世外乐土?你怎样看待这种思想?

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

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

大胆地向黑暗现实挑战,批判现实;

不愿干预,消极避世。

3.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桃花源的社会状况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提示: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一免一补”政策。

农民不但不缴农业税,还有粮食直补款。

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医疗

六.课外练笔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现在人类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像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篇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对照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及相关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以“世外桃源”成语导入。

明确: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的理想之地,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生谈过去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2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后人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学生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3诵读课文:

1、听读,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2.跟读;3.朗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4.选部分学生在全班读,大家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点拨

二、自主学习,收集、归纳、整理问题交流。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2将产生的问题汇总,在全班提出寻求帮助。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板书要点。

3剩余时间自读课文。

自由朗读。

三、布置作业:

1、尝试背诵课文。

2、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3、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板书:

1.古今词义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读课文,解词

2、请个别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其他学生补充

复述文章内容

二、解析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桃花源有哪些特点?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宁静。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2、桃花源的村民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世隔绝、与世无争。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3、综上所述,你认为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已经透露出了这些信息。

明确:是一个宁静安乐,虚无飘渺的理想社会。不存在。

这些描写表面上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实际上,则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集思广益,教师总结

4、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描述这样一个地方?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东晋末年。生性热爱自然、飘逸洒脱的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社会背景进行回答。

5、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桃花源在哪里?

明确:不在人世间,在世外,所以才会说是“世外桃源”。它在陶渊明心里,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寄托,也许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言之成理即可,不设统一答案。

6、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同。②400字左右。

板书: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的特点: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宁静

桃源人的生性:生活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世无争

篇三:《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看PPT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阡陌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诣太守yì

3、朗读感知

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

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第一节:发现桃花源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或,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进入桃花源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

3、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

第三节:访问桃花源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明确: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2、桃花源人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

3、讨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何“皆叹惋”?

明确:A陶渊明所处时代。B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社会。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怕世人找到,破坏他们安宁的生活。

第四、五节: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1、渔人离开桃花源怎么做的?

2、他为何没有答应桃源里人的要求?

明确: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3、结果如何?作者为何这样写?

明确: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课堂小结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美丽与神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

3、写一写或者画一画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zmiw.cn/html/44491.html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最新3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