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荟萃 > 公文范文 > 觉醒年代观后感文本多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文本多篇

  历数前贤国与家,觉醒岁月成芳华,想当年,一城祥和间,旧中国终无法用弓弩巨石,抵御铁甲炮火。透过百年风雪载途的血色历史,相比起刀光剑影的凛冽寒意,那些活在公理的黑暗里的革命更容易在星辰暗淡的时分让人想起,难以释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觉醒年代观后感文本多篇》,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

觉醒年代观后感文本多篇【一】

  当提到青年这个群体时,你会如何去形容呢?意气风发、壮志凌云、恣意昂扬、锐意进取……仿佛一切美好的年轻的词汇放在他们身上都不为过,的确,青年是富有朝气的一代,他们敢拼敢闯,透过他们,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无限。

  青年一代,似乎一直都在勇挑时代重担,争当主力军。“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觉醒年代》中初次出场时,他便看到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不仅看到了,还放在了心上,同其他的革命青年一起,矢志于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他是青年毛泽东,亦是人民的光,而在《毛泽东自传》一书中,你可以更好地走近和了解他,他的峥嵘一生,在诗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总有那么些的耳熟能详的语录,能激励你不断前行。同时,他对于青年也是给予殷切希望的,如同七八点钟的太阳一般,青年是充满希望的,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轨迹,取决于青年朋友,从毛主席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红色青年印记,我们需得不断深入了解与发扬。

  不过,青年一代确实将这弥足珍贵的红色精神传承下来了:在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上,在城乡建设的进程里,在创新创业的赛程间,在共谋复兴的道路里……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新一代青年正在以昂扬进取的积极面貌,奋力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时代大旗!

  但总有人觉得,青年一代,是垮掉的一代,实则不然。就拿这次的新冠疫情来说,不论是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后方的工作人员,其中不乏90、00后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热爱的社会、热爱的国家与同胞,尽到每一份力。疫情爆发时,很多青年便毅然选择了奔赴前线,逆行抗疫,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动人的场面瞬间。我很喜欢现在的青年,他们有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有着不设限的未来,有人穿上军装保卫四方,有人身着医服救死扶伤,有人奔赴边区建设地方,有人穿上西装运筹帷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希望与曙光,正如《毛泽东自传》中对毛主席一生的生动写照一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现如今的青年一代承袭了革命先辈的红色印记,定能乘风破浪、有所作为!

觉醒年代观后感文本多篇【二】

  民众觉醒了,中国才有希望。

  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吧。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就苍生。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阳光。

  他们可以抵挡天上的太阳,但他们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是则地球一日存在,即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即地球之青春一日存在。

  无论看几次《觉醒年代》,无论听几次这些话语,内心都难以平静,或是振奋,或者感动。

  《觉醒年代》生动鲜活地刻画出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辜鸿铭、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周恩来、顾维钧等一个个重要历史人物形象。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是历史书上一个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信仰、有喜怒哀乐和鲜明个性的人物。

  兼容并包的北大校长

  剧中的人物刻画得都很精彩:李大钊的仗义疏财、坚定果敢;鲁迅的卓尔不群、孤傲犀利;胡适的风度翩翩、从容淡定;毛泽东的意气风发、沉稳老成;陈延年的英姿勃发、书生意气……更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蔡元培,看到了这个名字的份量。

  他一出场,一身长袍,一副眼镜,个子不高,声音不大,温和儒雅,可在要不要就任北大校长的问题上,让我看到这温和背后的坚决,这儒雅内藏着风骨。

  他宽厚温和,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知人善任,能发现所有人身上的优点。对待学生,他从来没有校长的高高在上,反而如长者一般对他们谆谆教导,关怀备至;对待老师,他没有领导的强硬,反而是他们坚实的后盾,放手信任尊重所有人。他知道李大钊先生为了帮助别人经常拿自己的钱去资助,于是细心到每月扣除一部分家用送于大钊先生夫人手里。他真的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默默地浇灌守护着花园里争奇斗艳的鲜花,让他们茁壮成长,让他们改变世界。

  他主政时期的x大学,同样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确实,让人不得不相信民国初期有蔡元培的北大才是真正的北大。他在北大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对中国大学教育有着深远影响,但在没看《觉醒年代》之前,体会不深。看的过程中,才越发感受到蔡元培作为教育家的伟大。剧中,他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x大学文科学长,破格聘请刚博士毕业的胡适担任北大教授,不仅重用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干将,也重用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守旧的国学大师,对其“保皇”劣迹既往不咎。正是在蔡元培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下,民国初期的x大学才能完全摈弃新旧派别和学术门户成见,吸引全中国秀的人才,引领全国文化风气。这样的蔡元培,能不令人钦佩和敬仰吗?正因如此,无论是孤傲犀利、卓尔不群的鲁迅,还是学贯中西、性格乖张的辜鸿铭,在蔡元培面前都非常恭敬。

  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

  辜老的狂傲,透着一种精神力量,有着旧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无愧于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这是看完这部剧之后,辜鸿铭给我留下的印象。

  之前看过不少辜鸿铭的逸闻轶事,知道这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中国学者,性格乖张,风趣幽默。《觉醒年代》中,辜鸿铭甫一出场就自带几分喜剧效果:一身清朝装束,留着一根长辫子,带着一杆长烟枪,两个仆人跟着,谱摆得不是一般的大。陈独秀刚进x大学担任文科学长,他就在台下唱反调,质疑其学历和学识;胡适第一次在北大亮相,他就傲慢地指责其英语口音是英国乡下口音;还在张勋复辟时参与和鼓吹帝制。这样一个人物,完全像是反面角色。

  不料,随着剧情的进展,辜鸿铭的反面形象通过一件件事逐渐得以神奇逆转。首先,他为了不被北大解聘,拿出真本事在校园里开讲座,讲《中国人的精神》,石破天惊,警醒中国人中华文化之重要性,并立誓用其一生将中国人之精神和民族之文化发扬光大,令人振奋;其次,北大解聘英国滥竽充数的外教风波中,他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死对头一起去英国驻华大使馆谈判,展示出渊博的知识,对谈判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期间,北洋政府教育部李司长企图利用辜鸿铭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矛盾,拉拢他、刘师培和黄侃复课,遭到辜鸿铭等人义正言辞地拒绝。

  大思想家,有大智慧的大师级人物,往往深藏不露,平时看他哪哪都不顺眼,行事风格往往让常人无法理解,但在关键时刻,可以一鸣惊人。看了辜鸿铭的资料,越发觉得辜老不简单啊,生于x,学于西洋,成名东洋,服务北洋,“老古董”级大师,精通9国语言,学贯中西,历屈指可数的奇才,号称清末之怪杰。讲洋文,当时恐怕没几个比得过他辜鸿铭,论学术造诣,他的境界无人质疑。他的资质,的确够得上北大教授,国学大师的称呼。当然,刘师培、黄侃等人皆是如此。

  当时的北大可真是群星璀璨,大师云集啊!难怪弹幕都说神仙打架。这些国学大师,这些学术名人,一个一个出现在面前,他们或英姿焕发,或朝气蓬勃,或傲骨凛然。看《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剧中太多的人物一出场便让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到底谁是主角。剧中有故事,有启蒙,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确实是一部好剧。

觉醒年代观后感文本多篇【三】

  《觉醒年代》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

  在剧头,我们了解到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空前惨烈的第二年,趁德国在欧洲战场分身乏术,日本加紧了在中国的扩张。在此前后,自二次革命失败,孙x等被迫流亡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中国依然没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地步,军阀混乱、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

  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群有志之士 奋起抗战。陈独秀同志认为中国有出路而不是老路。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摸索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们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达成了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共识。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过程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 ,更必须要救国,倒袁。 ”一个个字,说出来时是那么有理有据,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直指人心!我相信这些话一定是肺腑之言!

  陈独秀,李大钊等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有探索,他们的革命精神与斗争精神 ,深刻传递爱国情怀,传递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觉醒年代观后感文本多篇【四】

  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题记

  看完老师布置的12集《觉醒年代》后,再次拾起笔来,想在此写写自己对这部影视剧的评价。觉醒年代是由于和伟,张桐,张晚意等一批没有流量的老戏骨主演的,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没有营销,没有热搜,没有词条,就是这么低调的,过了十多天,没有说教,没有无聊,没有为了献礼而拍摄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陈述那段历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

  查找《觉醒年代》相关背景资料时,网页上各种声音众说纷纭,有说其演的不好,有说不符合历史的,这些都仅是表层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仅看一眼就这般评议它未免也太过跟风了吧,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们全国上上下下的人都细细揣摩的影片。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讲述的是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中国红船革命之间近十年的历史,短短十年,唤起了中国这沉睡了数百年的巨龙。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胡适,蔡公,鲁迅等人成为这期间中国人思想之启蒙,他们共同经营着新青年杂志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他们是光,照耀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终于觉醒了。

  看剧的过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细节所打动,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讲话,“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一群日本留学生中斩钉截铁的他似乎象征着中国的意志。还有一幕尤为感人,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谋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褴褛的他和弟弟却要看人眼色,饱受折磨,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着两三大袋粮食没站稳,倒了下来,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鲜红的血印折射出当时社会之腐败,处处充满酸臭味的吃人社会,平民老百姓过得连牲畜也不如,延年和乔年啃着发了霉的干窝窝头,身为哥哥的延年尽管生在黑暗中,却一心向阳,碗中的一只小蚂蚁也要将它放归自然,这要是放现在,蚂蚁早被人们碾死了。

  剧中无声胜有声的细节片段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但从这些英雄的革命先驱身上,我们都不难发现,它们爱才爱国,不畏惧牺牲,心系革命,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是中国14亿人共同的偶像。

  这部剧中涉及众多,革命社会底层的婚姻,友情等众多领域来自那个封建时期的韵味,只有细细揣摩才能悟出来,那时似乎每个人不论底层人士还是学术人士,都会有一场无奈的婚姻。

  伴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影片即将落幕,我想说的是,影片会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历史永远都不会落幕。

  中国之觉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牺牲,是信念的坚守。

  谨以此片献给那些革命先驱者们,历史永存,国家腾飞,都源于你们的坚守……wWw.Zmiw.cN转载请注明

觉醒年代观后感文本多篇【五】

  最近,我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感慨万千。

  新生的中华民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一心想着救国,他们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才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消灭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

  开头几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却不用力过猛,有气场却不虚张声势。既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看起来极具感染力。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看历史,年代感、画面感极强。剧情清晰勾勒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和形象,往往一出场,便令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之风骨,为天下苍生的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积极投身于革新运动中,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觉醒年代观后感文本多篇【六】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

  我们并不缺乏无法纪念的历史,可我们却总是用吃喝玩乐来填满生活。所有的懒惰与怯懦,都是从忘记历史开始的,我们忘却了来之不易,也忘却了物力艰辛。

  文学和艺术创作最大的作用就是镌刻过去,启迪未来,《觉醒年代》,近些年难得的剧作了。一开篇,就一瞬间好像又回到了求学时故纸堆中描述的那些旧时旧事,那个距离我们最近的最远的历史,那个时代的一首悲怆史诗。总是感觉那个时代的人都充满了鲜亮明媚的人物性格,身处最为屈辱至暗的时刻,却能激情、沸腾、炽烈,好像地底的岩浆越是压迫越是要喷发,随着喷发流入闯入时代的冰流,激荡起满目热气,滚滚洪流,永远向前。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只凭一腔孤勇,仍能勇往直前向东去,向西去,去尝试,以头颅,以青春,九死不悔,单单冠以猛士,尤不足述其慷慨。

  中国诸朝之变革,从来都不应该是华洋之变,古今之革。皆是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非洗经伐髓,不可治之。

  读书人,太平医病,乱世医国,承天景命殷忧启圣。

  什么是美好啊?是一切耀眼,是颜色?是线条?是旋律?是,缺不全面。

  最好的美好是时代,是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里翻腾的所有英雄人物,是所有籍籍无名,是惊天动地,是润物无声,是喷涌的热血,是满怀的泪水,是老怀雄壮,是少年意气。

  中华之国,千年不坠,荣之,辱之,沉之,浮之,不气不馁,不惊不怯。

  乱世出英雄,因为他们的付出所以才换回了我们生活的安宁。

  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所以用最年轻的生命去谱写出最不平凡的一生,请记住这些人吧,这些我们称之为先烈的年轻人。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觉醒年代观后感文本多篇【七】

  《觉醒年代》主线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建党,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艰辛岁月,反映中国人精神的优秀作品。“越是民族危亡之时,就越应该唤起民众的觉悟,振作民族精神,将共和的思想灌输给民众,则必须推翻封建的思想,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开头李大钊的一段慷慨激昂的讲话直接吸引我,“救国,倒袁”已经镌骨铭心。

  封建的社会军阀混乱,倒行逆施压垮穷苦人民,平民百姓深处水生火热之中,绝望缠身,整个国家满目疮痍,剧中一个场景令人没齿难忘,一位妇女抱着病重的孩子双膝跪地乞求他人的帮助,丈夫绝望地呐喊穷人生下来就是等死的命;雨中卖孩子的场景与富人小孩吃x治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国家不顾及民生何谈革命,何谈富强。此般状况的国家点燃了爱国志士的情绪,挽救国家。正如剧中毛泽东的出场,从风雨中走来,看尽世间百态,人世寒凉,虽身着布衣,足踏泥泞,但却双目坚定,心向光明。

  陈独秀之子陈延年与父亲争吵国家与家庭不可同时兼得,为了革命就要舍弃小的家庭。想要拥有一个家,就必须要国家富强。回国之后的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宣传被称作“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民主”与“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位仁人志士赞不绝口,后又受x大学校长蔡元培三顾茅庐之邀任职北大文科学长,同胡适,李大钊,刘半农,鲁迅等先进青年传播其主张,坚决沉重打击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启发民众觉醒。被捕后的他看到一只螳螂在手上起舞,也许这也带给他无限动力,困难并不能禁锢住他前进的步伐;发出豪言“感于国事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的李大钊同志,积极投稿写下振奋人心的《青春》。面对患病的国家他彻夜难眠,在革命道路上全力以赴。他呐喊:“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坚信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道路,一生追随马克思主义思想,用生命践行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面对杀害,他坚毅不屈,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

  《觉醒年代》向我们演绎了历史先驱创震旦之伟业的伟大事迹,展示爱国先驱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真实还原历史故事,人物形象,演员的形象与历史记载的人物形象十分相近,不断揣摩人物,尽力还原场景,看到民不聊生无限悲哀与同情,看到一马当先的勇士感动油然而生,细腻的情节引发观众共情,共鸣,传递爱国情怀,剧中多次出现蚂蚁,不禁让人联想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百年后的中国繁荣昌盛,是人民的坚实依靠,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有鸿鹄之志,为理想照耀中国奋进。

觉醒年代观后感文本多篇【八】

  《觉醒年代》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往事,回望历史,有太多的感慨与动容。阳春白雪的圣洁和战火硝烟的危急,青春的选择和人生的思索,还有一以贯之的中华民族的气节和精神,给我强烈的触动,也让我感受到一种澎湃的活力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爱国力量。

  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签署《二十一条》卖国的举动,到爱国青年的义愤填膺、振奋民众,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整部剧将如此动荡的时代中的青年的救国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活力燃烧的岁月,砥砺奋进的历程,勾勒出当时的人们觉醒的过程。

  袁世凯的唯利是图,使中国深陷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最初的觉醒与重视,是民国时期最初的良药。李大钊曾在得知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后说:“既然已经到了国亡人死之际,便再无投鼠忌器之顾虑,我们应当有破釜沉舟之决心。窃国大盗袁世凯,恢复帝制想要当皇帝,中华民国危在旦夕了;卖国贼袁世凯签定了二十一条,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了。共和就要死了,x就要丢了。”觉醒后的他们,讨论救国之道,决定改造青年的办法。他们经过办杂志,辨析、选择和验证出一种当代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作为改造青年、改造中国的指导思想,探索一条振兴中国的道路。他们的觉醒,让他们在看到许多荒谬行为后深深为被封建思想束缚的民众感到痛心,深感国家民众思想意识觉醒的迫切性。一期复一期的杂志的出版、一次又一次街头的演说,以及无数的传单,促使更多的人们明白了危在旦夕。由原先的文言文转化而成的白话诗文和小说,让工农都有了读书的机会,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工人、农民和其他群众的团结、对将沦陷的国家的救赎,使中国再一次振作起来。

  在民国时代,我看到了觉醒的英雄们。或许有些人本能够明哲保身,享受完整的人生,可是苟且偷安从来不是有良知的男儿们的选择,更不会是从小诵读,心系天下的圣贤学说,从三代五将的家族中走出来的男儿们的选择。应对满目的疮痍和国土的沦丧,应对即将沦为亡国奴的危急时刻,他们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勇赴国难。最初的人们,无比的盲目、自私,相互猜忌、仇视,那是一个信仰崩溃的社会,善恶不分、美丑无别、道德沦丧。愚昧无知是一种可怜,但也是一种可怖,因为他们更容易被人缔用,煽动和蛊惑。觉醒的青年们的清醒的抉择,有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引领着堕落的社会步入正轨。

  这部剧无比真实地让我们回顾了历史的过往,回顾爱国人士为天地立心、为声名立命的担当,回顾他们肩负民族危亡的职责。感激他们执着、忘我、不懈的所有付出,以及应对满目疮痍的国家时的觉醒。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zmiw.cn/html/9205.html
觉醒年代观后感文本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