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荟萃 > 公文范文 > 阅读人世间心得体会8篇

阅读人世间心得体会8篇

  小说将人性的善、人心的单纯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让我惊讶、震动、喜欢。书里的更是像一条山间小溪,缓慢地沁入我的心田,让我感受到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巨变。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人世间心得体会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人世间心得体会8篇【一】

  利用两周时间,终于读完了梁晓声先生115万字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作品以北方A市(其实就是x市)周家三代人的命运为主线展开,翔实地叙述了解放后至今近70年间一户北方普通人家的生活历程,人们在各类政治狂潮下艰难挣扎,又在生活的希望和失望反复交织中慢慢老去,而唯一不变的是周家人朴素的道德情感和执着的平民精神。正如梁晓声本人所言,这是一部好人史。在政治转换的不同时期,周家人一直恪守着世代相传的不做坏事、尽自己力量帮助国家和他人的德行,一直践行着中国人传统的知遇之恩,这种恩情,包括对亲人、朋友、老师以及所有生命中相识之人的情感。无疑,这是作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段历史时期形形色色事物和人物的诠释,是对自己一生文学之路的归结。虽有力道不足之感,却仍旧令人手不释卷。

  一、一脉相承下的朴素情感亘古不变

  周家的第一代人周志刚及其妻子,第二代人大哥周秉义及其妻子郝冬梅、二姐周蓉及其丈夫蔡晓光、三弟周秉昆及其妻子郑娟,第三代人秉昆的养子周楠、亲子周聪、周蓉之女周玥,上述人物身上皆被赋予周家人最朴素真挚的道德情感。共和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做官的秉义、做演艺的晓光、靠体力挣钱的秉昆,都坚持原则又不失人情,在十年洗劫中不落井下石,不出卖朋友,不趁火打劫;在改革年代不任人唯亲,不贪赃枉法,不见利忘义。

  在第三代人身上,养子周楠留学美国,在校园枪击事件中为掩护师生而遇难,展现的也是非常突出的周家人品格,周聪和周玥也都是品行良好,嫉恶如仇。作品的结尾,周聪与妻子经常吵架,周玥嫁给50多岁的富商,给周家的品格是否继续传承下去留下了悬念。

  这种朴素情感,在普通百姓间是最难能可贵的。它体现在即使艰难和遭罪,决不欺软怕硬,决不丧失人性,决不使用欺骗和欺压的手段;它体现在哪怕自己吃亏,也积极帮助身边的朋友;它体现在即使不能帮助别人,也要心怀怜悯,保持着梁晓声先生所说的“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一文化特质。秉昆、晓光等人,几十年都是那样,为朋友着想,为家人尽心尽力。秉义身居高职,不敢妄为,但是其实于内心和行动中也在想为光字片的老百姓办点实事儿,最后放弃x的官职,回到故乡,主持包括光字片在内的A市棚户区的拆迁工作。

  二、风雨飘摇中的情操坚守殚精竭虑

  做官的大儿子秉义,一生正直,不依靠老革命家的岳母,只靠实干赢得名声,其一生的代价也十分巨大,文革时为妻子舍弃前程,改革中无暇顾及亲人和朋友,经常遭遇诽谤和误解,没有子嗣。叛逆的二姐周蓉,文革时离家出走,义无反顾地嫁给反动诗人冯化成,在x山区陪了诗人11年;好不容易考上x大学,却因诗人的花心而离异;伤心之余回归故乡A市,成为该市最年轻的副教授,并遇到青梅竹马的蔡晓光,却因为不懂事的女儿周玥被其亲爸冯化成骗去法国,而自己毅然决然地赴法寻找女儿,后为女儿的学业,竟陪女儿在法国漂泊了12年;归国后与蔡晓光重修旧好,又因为女儿嫁给老年富商而忧心重重。三弟秉昆在工厂甘心替工友承担责任,因传播天安门诗抄被关押半年;改革开放后倒是顺风顺水,可是出于对养子周楠的深切情感,误将周楠生父推下楼去(后致死亡),获刑15年(减刑至12年)。

  即使经历那么多挫折,这些人仍旧坚守着自己的道德情操,甘心为生活继续奋斗,从不气馁,也不怨天尤人。周蓉自己评价与诗人冯化成的遭遇是“无怨无悔”;秉昆之妻郑娟永远报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一信念,帮助周家挺过无数难关;秉义的岳母作为高傲的老革命家,与周家几无来往,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却也在弥留之际向组织提出“给我亲家的老儿子秉昆减减刑”这样朴素真诚的唯一要求。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苦难、欺骗、罪恶,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只要人心向善,问心无愧,就必然会拨云见日,雨过天晴。在经历无数的苦难之后,周家人坚守的情操愈加突显,愈加显得弥足珍贵。正因为这样一种情操,使所有身边的人也都受益,让周围的朋友心念旧恩,心存感激。秉昆的妻子郑娟把自己的破屋借给于晴、赶超夫妻居住30年,最后还直接赠予他们,让他们一生感恩,一生荣幸。

  三、混沌世界里的正邪爱恨犬牙交错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70年来,中国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而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更是一言难尽。

  通读全书后,我印象深刻的是“死亡”。人们在不同时期的意外死亡,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没落之处。十年洗劫中,大儿媳郝冬梅父亲人间蒸发,青年工人韩伟因用有领袖头像的报纸叠青蛙被告发而跳楼自杀,那是一段根本没有法治和人权的时期。改革开放后,企业改制,那些已经习惯了公有制生活的家庭一夜之间家徒四壁,军工厂的杜德海、肖国庆的父亲这两位老工人因病无法报销而自杀,肖国庆因糖尿病无法医治不想拖累家人而卧轨自杀。一方面普通百姓承受着改革转换期的阵痛,另一方面改革获利者却脑满肠肥,歌舞升平,深刻暴露出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刻的问题。进入新世纪,生活开始富裕,赶超妹妹因在南方干着“天上人间”的工作患了艾滋病而自沉松花江,这是新生活时期人们私欲膨胀的后果。

  作品还勾勒出诸多人心叵测的情况。今天还是**派头头,明天就是现行反革命;今天一家人吃饭,明天儿女就把老子揪上了批斗台。同样,改革开放年代,一样存在不和谐因素,秉昆最好的夫妻朋友春燕和德宝就实名举报秉义徇私情,原因是秉义没让他们走后门买房子。这里有政治原因,也有自私因素,还有教育失败等问题,充分展示出人们在各种欲望驱使下的丑恶嘴脸。

  四、尘埃落定后的朴实无华才算珍馐

  任何作品都不会是完美的,都有其缺陷。这既有作者本身的功底问题,还有取材和角度问题。依我的感觉,该小说有三方面需要探讨:一是情节不够紧凑和紧张,作为小说的人物冲突和故事转折还不够激烈,上部读得很费力,中部和下部挺吸引人;二是内容过于冗长,一些笔触不够精练,抒情文字有些牵强,对人物的刻画可以再鲜明一些;三是就敏感议题而言,文笔还可以再犀利一些,个别尖锐的话题可以写得更明确(个人看法)。作为115万字的作品,作者一定下了一番功夫,但同《平凡的世界》《家》《白鹿原》等比起来,还较有逊色。当然,我的比较一定浅薄许多,因为静心思考,长篇小说我读得实在不多呀!

  虽然个人觉得《人世间》还需要润色,但是,作品所展现的北方风情和民情,所展现的人情事故,是值得认真品读和深思的。这是一部真正关注我们身边小人物的大作,阅读之时也仿佛令我置身于“光字片”,在低矮陈旧的土屋里,遥望“安字片”的路灯,穿过污水肆流的小路,在俄罗斯人建造的两层小楼前徘徊。少年的我,会像秉义、冬梅、周蓉那样,偷偷去赏读《战争与和平》《德伯家的苔丝》《红与黑》和《怎么办》等外国名著吗?青年的我,会是愿意为朋友背黑锅的秉昆,还是替人受死刑的流氓涂志强;会是因为叔叔被批斗而精神失常的龚宾,还是扎着腰带痛打反革命分子的学生。中年的我,会是下岗后站在街边拉活的孙赶超,还是误伤他人进了监狱的秉昆,会是被老婆管得毫无尊严的德宝,还是在演艺界如鱼得水的蔡晓光。老年的我,会是秉持正义的官员周秉义,还是锒铛入狱的公安局副局长龚维则,会是盼望着搬出棚户区的孙赶超,还是临死前只盼望自己的书店继续经营的水自流。还有白笑川、邵敬文、唐向阳、马守常、骆士宾、曾珊、郑娟、关铃、吕川、周玥,等等,他们不是我,他们不是我吗?

  平时,我只写些浅显的散文和小说,或者写如此文般的读书心得或杂文。读完《人世间》之后,大感人若浮萍,转眼人老珠黄,转眼时过境迁,大有“来不及说爱你你就死了”的感觉。秉义、周蓉、秉昆、晓光和冬梅在年轻时对读书和理想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一生,也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和特质,无论年轻时候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在后来的实际生活中能够真正实践多少,但是,他们一定是个活得不糊涂的人。梁先生在他们的身上所着笔墨最多,也刻意在他们的为人处事上渲染和宣扬这些东西。所以,读书吧!从阅读梁晓声的《人世间》开始!而我,刚刚阅读结束。是为心声!

阅读人世间心得体会8篇【二】

  3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x市政公用集团第四届艺术节开幕式暨著名作家梁晓声文学讲座”,讲座的'主角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梁晓声老师。

  70岁的梁老在舞台上精神矍铄,十分健谈,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经验。作为一名典型的知青作家,他的那段四十多年前的知青岁月带给我们的震撼,时至今日依然使人感动。

  梁老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发言,是关于他知青生活,在x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基层工作时候经历:忠厚、善良是为人的第一准则,忠厚善良的人总会得到好的回报,面对突如其来的机会,也只有有所准备的人才能好好地把握这样的机会。一字一句虽然十分简朴,听起来又感觉十分熟悉,十分受用。仔细回味,似乎自己的父辈也曾对我有过如此教导,那个年代的人们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共鸣,用一个普通读者的话来说那就是“百姓生活之群像,现实主义之真谛”。

  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他的一切素材源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梁老用他最质朴而又最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当代人的生活,展示着新中国的巨变。这一切成就都与梁老丰富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人世间》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梁老从自己的故乡出发、从底层出发、从自我出发,一步一步地走向其他阶层和人群,描写出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勾勒出了人与人的恩怨情仇,讲述出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展现出了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花尽半生血汗为我们重现了出了一幅鲜活的百姓群像图。

  《人世间》这本小说,可以看到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海经商等重要社会现象,这些真实出现的历史现象也左右着小说人物的命运,在其中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族的延续和破落、百姓的酸甜和苦辣。还看到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底层的不易、奋斗的艰辛、改变的命运,以及梁老对人世间的博大情怀。

  梁老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启发呢?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与我们都息息相关,这一份情怀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去拥有的,现在就拿起你的笔来,你的《人世间》由你自己创造。

阅读人世间心得体会8篇【三】

  梁晓声作家的著作《人世间》让我大饱眼福。在他的笔下,各形各色的人相聚一起,擦出不同的火花,让我感受万千。

  我将感受分为四点,第一点便是:勤劳致富,文化改变人生。在书中周家三儿女,大哥秉义和大姐周蓉在学生生涯相比三弟秉昆要更勤奋。最后,他们也入读了北大,步入了社会的上层,而秉昆却吃了文化的亏,只能当一名普通工人。虽然他也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身在社会上有着立足之地,却无法再向上高升,言之便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你在读书时少用的勤奋,社会会让你补上。

  第二点学会运用身边的资源。文章中周家子女所认识的人不乏高干人员。在主角秉昆周围的朋友有困难时,他懂得向有权的老太太及时求助,在老太太的帮助下,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无法挑战的困难,迎刃而解。

  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总有人比你有权力,你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有人能轻松解决。学会运用资源,会让你终身受益。

  第三点,是要找好伴侣,或者说学会辨别身边的人和事。书中秉昆因娶了郑娟,在郑娟的帮助下,本来为植物人的母亲成功醒来。周荣也因为有了伴侣蔡晓光的帮助,从而衣食无忧,家庭走向了稳定幸福。一个好的伴侣对家庭后代有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生活中我们也应留心观察,认真思考身边的事物。

  最后一点,也就最为重要的一点: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记者柴进在《看见》里提过“人在还能笑的时候,是不易被打败的。”文中的人,经历了一系列困难:50年代荒灾,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要继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会让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

  古人就有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恍然而已。”人生不过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辈子。心态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个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战生活的困难呢?不如像那首歌所唱的:“何不潇洒走一回……”

  以此共勉。

阅读人世间心得体会8篇【四】

  “对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现在的年轻人所知甚少。他们应该跨过认知上的盲区,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经历。”——梁晓声

  2019年9月初,书店闲逛,显眼位置在推广梁晓声今年出版的新作《人世间》。梁晓声的书,我之前看过,写实主义的大家,贴近于现实生活的人物和写作风格。也不细看介绍,买了一套三本,回家细细阅读。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x荣成,1949年生于x市,当代著名作家、学者。x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他早年的中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是当代“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后来创作的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也主要描写知青和后知青生活。

  现年70岁的梁晓声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一直希望能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有年代感的作品,探讨建国后这几十年,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一直感到准备不足,到了六十八岁,我觉得可以动笔,也必须动笔了。” 2010年,刚过60岁的梁晓声开始酝酿构思《人世间》。2013年初,梁晓声开始动笔。2017年9月4日,书稿完成。

  《人世间》共115万字,分为上、中、下三卷本。在创作上,梁晓声有自己的坚持:“不管别人怎么看,不管评论家怎么评,不管市场上是否会遭到冷遇,不管读者是否喜欢,这是我写了那么多年的一个总结,是我以自己对现实题材文学的理解、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创作的一部作品。”

  他说,这部作品的写作是一次“自我教育”的过程,“使我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中国,使我更愿在心性上向自己笔下可敬,可爱的人物靠拢。”

  《人世间》与梁晓声以往的创作和思考,既有精神上的关联,又有格局上的扩展。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写作视野。在这部作品中,梁晓声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不再指向某个单一的社会阶层和某一特定的人群,而是面向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重在展现人世间的社会生活情形。

  在书中,梁晓声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点。他从自己熟悉的东北重工业城市贫民区的底层老百姓写起,一步一步发散到社会其他阶层和人群。写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人生的悲欢离合,写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勾画出一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图。

  作品以周家三代人的生活变迁为圆心,广角镜头式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底层平民的生活史。周父是根正苗红的老一辈建筑工人;长子在文革期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成为知青;长女热爱自由,为追求爱情,远赴x农村插队;小儿子留在城市,成为当地酱油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故事以此开始,随着年轮的转动,徐徐展开一副沧桑巨变的雄伟画卷。1972年到2016年,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发生着山河巨变。这50年,是中国政治,经济,人文,意识形态,与世界关系都发生突变的50年。

  在这50年间,中国的老百姓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出国潮、下海走穴、国企改制、工人下岗、买断工龄,城市化改造,旧城改造、反腐倡廉等一系列的社会浪潮。

  作者用工笔,详实而客观的刻画了贫民区一群小人物在这沧桑巨变的50年间,每一次社会浪潮涤荡下所发生的生活日常:他们出生,他们成长;他们渴望什么,恐惧什么,烦恼什么;他们怎么看待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怎样看待面目全非的一切,又是怎么被外界所看待?他们如何定义善与恶,如何定义美和丑;在时代洪流中,他们在坚持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得到什么,失去了什么。

  跟随这群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我们读到了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奋斗,读到了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读到了社会快速变迁和进步,读到了家族的衰败与延续,也读到了友情,爱情和亲情在最底层人民生活中的体现,更读到了个体在社会进程的无力和渺小。

  历史的巨轮缓缓向前,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浑然不觉又不由自主的,被裹挟着,跌跌撞撞的向前奔去。多年之后,再回首,才发现人生中的遗憾错漏,才明白经历过的是非对错。

  《人世间》所描写周家三代人的经历,有梁晓声自身经历的影子,也是作家探索自身内心的一次勇敢之举。1974年,梁晓声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推荐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x电影制片厂当编辑。2002年,梁晓声从电影制片厂来到x语言大学,成了一名教授文学课程的大学老师。他搭上了中国时代变革的列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目睹千千万万和自己一样的人,在时代的巨变中,因为选择,因为机遇,因为努力,而各自走上绝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关于文学,梁晓声经常对他的学生说,“我们尤其要关注那些容易被社会忽视的人,此时的作家应代替更多人的眼,如同社会本身的眼——此即文学情怀之一种,很重要的一种。”

  他以自身的经历,多年的观察,对生活的深入,以感同身受,满怀深情,直指人心的细节描写,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文章中曲折坎坷的不是故事,而是精神、心理上的一次次碰撞和阵痛,以及这些人物在每一次碰撞和阵痛后,寻找出路时的失望,迷惘、执着、努力。他所描写的喜怒哀乐与每个人休戚与共的,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对社会深厚宽广的悲悯。

  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之上,作者也对建国50年来发生的各种时代变迁进行了适度的反思,例如:对于文革给中国青年一代带来的创伤;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所引发的工人群体生活困难及阵痛;政府腐败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阶级分化的鸿沟及阶级固化的难以撼动等等。作者通过剧中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节制的进行了揭露及反思,不引申,不发散,不批判,更多是透过娓娓道来的故事,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

  文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梁晓声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高峰,堪称五十年中国百姓的生活史,是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与时代相匹配的现实主义巨著。无论是新中国的同龄人,还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值得精心一读。

  后记——明白人世间的各种真实,苦难和丑陋,却依旧热爱生活。wWw.Zmiw.cN转载请注明

阅读人世间心得体会8篇【五】

  读完115万字的鸿篇巨作《人世间》,我才感受到前言中所介绍的,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的含义。该书还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而这也是我发现此本宝书的缘由。

  同多数茅奖作品一样,梁晓声的《人世间》是一部关注时代关注普通民众生活与生存,向平民的理想,尊严和荣光致敬的长篇小说。作品围绕北方A市(其实就是x市)周家三代人的命运为主线展开,翔实地叙述了解放后至今近70年间一户北方普通人家的生活历程,人们在各类政治狂潮下艰难挣扎,又在生活的希望和失望反复交织中慢慢老去,而唯一不变的是周家人朴素的道德情感和执着的平民精神。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是一部好人史。在政治转换的不同时期,周家人一直恪守着世代相传的不做坏事、尽自己力量帮助国家和他人的德行,一直践行着中国人传统的知遇之恩,这种恩情,包括对亲人、朋友、老师以及所有生命中相识之人的情感。无疑,这是作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段历史时期形形色色事物和人物的诠释,是对自己一生文学之路的答卷。虽有力道不足之感,却仍旧令人手不释卷。

  周家的第一代人周志刚及其妻子,第二代人大哥周秉义及其妻子郝冬梅、二姐周蓉及其丈夫蔡晓光、三弟周秉昆及其妻子郑娟,第三代人秉昆的养子周楠、亲子周聪、周蓉之女周玥,上述人物身上皆被赋予周家人最朴素真挚的道德情感。共和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做官的秉义、做演艺的晓光、靠体力挣钱的秉昆,都坚持原则又不失人情,在十年洗劫中不落井下石,不出卖朋友,不趁火打劫;在改革年代不任人唯亲,不贪赃枉法,不见利忘义。

  这种朴素情感,在普通百姓间最难能可贵的。它体现在即使艰难和遭罪,决不欺软怕硬,决不丧失人性,决不使用欺骗和欺压的手段;它体现在哪怕自己吃亏,也积极帮助身边的朋友;它体现在即使不能帮助别人,也要心怀怜悯,保持着梁晓声先生所说的“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一文化特质。秉昆、晓光等人,几十年都是那样,为朋友着想,为家人尽心尽力。秉义身居高职,不敢妄为,但是其实于内心和行动中也在想为光字片的老百姓办点实事儿,最后放弃x的官职,回到故乡,主持包括光字片在内的A市棚户区的拆迁工作。

  愿我不会沦为人间恶魔,于浊世保一丝清明。

阅读人世间心得体会8篇【六】

  《人世间》放弃了传奇性,以身边人的视角来描写人物传情达义,塑造了可信、可爱、可亲的平凡人形象。

  周父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这让他骄傲,在三线建设工作的几十年里与家庭聚少离多也无怨言。他有中国式家长的独断和望子成龙的期待,但绝非封建家长。在他的价值体系中判断人的最高标准就是“好人”。因此,当他确认了冯化成和郑娟是“好人”时,便与女儿、儿子冰释前嫌。

  在做一个“好人”的前提下,周家三兄妹的性格人生各有色彩。哥哥秉义具有传统知识分子齐家治国和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情怀。在面临改变命运的历史机会时他选择了对爱情的忠诚;在面对自己家和岳父家之间的冲突时他选择了理解;在面对军工厂改革时他选择了迎难而上;在面对汹汹舆情时他选择了隐忍;最后他主动请命回到吉春完成了光字片的改造,实现了岳父和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讲党性原则的干部,但并非六亲不认的螺丝钉。从政治人格上看,他从岳父那里受教固然颇多,但不如说他更像曲书记。姐姐周蓉则明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无论是年少时与x诗人通信恋爱,还是不告而别在x与冯化成结婚,又抑或是毅然与冯化成离婚与蔡晓光再婚等,都清晰地展现了她个性中的决然不羁与爱自由。弟弟秉昆具有他这个阶层常见的同情、宽容和智慧,更鲜明地体现了平民阶层的精神价值。面对陷入绝境的郑娟一家,他从同情帮助中萌发了爱情的火苗越烧越旺,即使面对全家的反对也义无反顾地要与郑娟结婚。他没有哥哥姐姐那样有本事,但他守住光字片的两间老屋照顾了妈妈也成了兄弟伙的主心骨,之后又通过开饭馆开书店买房子获得了成功,也获得了父亲的肯定。这个“老疙瘩”看似愚笨,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娃养,还为此失手伤人入狱十几年,但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对做一个“好人”守护自己家庭的朴素信仰。

  郑娟也是创作者用力刻画的人物。这个身世凄惨没有工作一辈子照顾家庭的柔弱女子,却有对爱的不顾死活。当她认定了秉昆之后,便不管不顾地付出。但郑娟显然不是刘慧芳,面对孙小宁对自己唯一拥有的家庭的挑战,她毫无犹豫地对其进行警告。郑娟用一双手和一颗心守住了家庭,守住了幸福。所以周母对她说,自己得的秉昆的“济”其实是她郑娟的“济”啊。

  电视剧还刻画了秉昆的一众小伙伴,以及老马、曲书记等高级干部。这些人物各具性格的弧光,也都有自己的价值和道德底线。即使骆士宾和水自流这样的人物也体现出了时代某个层面的辩证逻辑,同样具有审美价值,没有绝对的“坏人”。他们都在历史洪流中努力向前,为自己为家庭,也为城市为国家。他们身上的良善坚韧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身上最可宝贵的真义,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能稳步向前最坚实的根基。

阅读人世间心得体会8篇【七】

  58集长篇电视剧《人世间》自1月28日在央视一套和爱奇艺开播,每一次更新,都占据国产剧热度榜首。在如今年轻观众追求倍速看剧、看短剧、看“不装嫩”表演的环境里,《人世间》的前半程已成功松动了网生代的观剧习惯,让90后、00后与50后们一起看得百转千回。

  作家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著自然为电视剧提供了珍贵母本。而影视改编的二度创作者们——从编剧王海鸰、王大鸥到导演李路,再至雷佳音、辛柏青、殷桃、宋佳、萨日娜、丁勇岱等一众演员——真正示范了一部好剧是编导演服化道全流程匠心的环环相扣。观众每晚守候、网友频频催更的电视剧《人世间》,还原了小说里突出的年代感与命运感,丰富了影像化后耐人寻味的无尽细节,还提亮了跌宕人生、世情百态下的故事底色。它让观众看见,即便生活是悲欢离合的循环往复,也总有热乎乎的日子与人,在诉说人间值得。

阅读人世间心得体会8篇【八】

  电视剧善于展现日常生活,已有《平凡的世界》《金婚》《父母爱情》等珠玉在前,但《人世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前述经典恢宏的史诗性与细腻的情感性融为一体,在经纬交织中熔铸出以光字片的历史命运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缩影。

  《人世间》想要表达的是个人、家庭与群体、城市之间的同构命运。“光字片”是北方吉春市的边缘棚户区,这里有木材厂、酱油厂、拖拉机厂、军工厂等,居住的大多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工人家庭。这些家庭里,有如周志刚这样的支援三线建设的建筑工人,也有“六小君子”这样的“工二代”,以及周楠、周玥和周聪这样的第三代。它是光荣与梦想的同义词,也是困惑与艰难的近义词。电视剧从1969年周家子女上山下乡为故事起点,逐步展开了共和国50年发展演进的宏伟画卷,其中涉及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反腐倡廉等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事件,而剧中这些工人群体家庭的历史命运也就随之跌宕起伏。这样,光字片就有了极典型的意义,成为了中国城市50年发展的一只“麻雀”,而电视剧也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故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了。

  在注重长时间跨度带来的历史深度的同时,《人世间》还从空间的角度拓展了故事的宽度。光字片犹如蒲公英的花托,随着光字片的人从这里出发,像种子向外飘散。随着周志刚,我们来到了x三线建设前线的起伏大山中;随着周秉义,我们看到了生产建设兵团的雪山农场;随着周蓉,我们见到了x的青绿山水;随着骆士宾和水自流,我们见证了x的迅速崛起。多样化的空间通过人物关系的牵连为电视剧构造了一个蒲公英般的辐射与漂移状的故事世界,强化了电视剧容纳社会历史的能量级。从北方到南方的对角线既画出了剧中人物的种种命运,也画出了国家发展的变奏曲线和强弱声调。但最后,这些从光字片飘散在外的人们又都回到了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去见证光字片的消失——这既是光字片老百姓几代人的期盼,也是以郝省长与周秉义两代共产党干部为代表的党和政府对百姓美好生活庄严承诺的兑现。

  《人世间》中的世界当然并不全然和谐美丽,也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思想困惑和人性复杂,但难得的是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始终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从而让这一方人世间成为值得留恋的有情天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zmiw.cn/html/9634.html
阅读人世间心得体会8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