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荟萃 > 公文写作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优秀9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优秀9篇)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这次小编为您整理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补充介绍“黄鹤楼”、“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静态:

①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送别的心情──孤。

⑶动态:

①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篇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读懂诗题

⑴黄鹤楼在哪里?

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

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

⑵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扬州风光图。

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⑶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

三、读懂诗意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⑴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⑶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谊,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出示“烟花三月”

①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

②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③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优美诗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⑵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

⑶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

四、体验诗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

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的离别之情。

出示: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 孟浩然

难舍难分

篇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设计意图】

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设计意图】

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此环节紧扣题目,随文识字,从诗题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讲述的故事。

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

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

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设计意图】

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板画不但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朗读全诗,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的大意。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的大意。

⑵、引导学生质疑。

⑶、结合板画弄懂“西辞”意思。

【设计意图】

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四、赏析俪句,入境悟情

赏析“烟花三月”

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景。

【设计意图】

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篇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四

一、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非常重视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自能读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读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领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为情暖人间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七言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我的学生的学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从各个方面解读作者。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同伴互助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品读诗句,抓关键词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材课型:古诗教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以及李白和孟浩然交往的材料。②读熟课文,预习课文。③积累一些有关描写春天和送别的古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黄鹤楼课件,理解烟花三月的古诗课件,配乐朗读的flash课件。

(二)教法与学法:

课堂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解读李白。

1、同学们,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解读作者李白。

这首诗是谁的作品?(李白)了解李白吗?来,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时搜集到的李白的资料。从各个方面去解读李白:预设有的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生平的知识,有的介绍李白的作品及艺术特色,有的介绍李白的交友,有的介绍李白的生活情况。

预设:学生介绍李白时可能会提到李白的作品,教师帮助学生回忆背诵李白的古诗:如《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望天门山》……

过渡:了解了作者,我们来看诗的题目。

(二)揭题、理解题意

1、请大家看着题目,静静的想一想,看你能从题目中发现什么?

预设:学生发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目的地是扬州

2、课件出示黄鹤楼,老师介绍黄楼楼。

老师边展示课件,边介绍: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鹄矶上,自古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与公元223年,高55米,传说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今湖北省武昌市这个名字就是由来于此)遂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黄鹤楼的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到此游览过,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更使黄鹤楼的名声大噪。好,百闻不如一见,请欣赏。

教师边出示自己到黄鹤楼所拍照片制成的课件,边解说黄鹤楼名字的来历及黄鹤楼的美景。

从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李白送孟浩然。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目的地是哪?(广陵即今天的扬州)

3、教师介绍扬州,主要介绍扬州的美。

扬州很美,历来以风景秀丽著称,唐代诗人徐凝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很美。

4、看着题目,谁来把题目的意思再来讲一讲?

过渡: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去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去体会诗人送别好友的那种真挚感情吧!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的美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个农村学校,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生活阅历和见识少,所以对我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领悟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把教材中的知识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所在,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三)自读全诗,读顺读熟

1、看flash动画,听录音读古诗。

2、自由的高声的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4、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诗我们读正确,读流利了,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都用到哪些方法?(预设:学生可能要提到;借助注释去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古诗,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借助图画去展开想象,理解意境。)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学习过程中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和同桌商量,如果仍有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们一块来解决。

(四)自学古诗,初知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试着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互相纠正不准确的地方。

3、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难问题。

预设:故人西辞烟花三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设计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理解感悟第一句诗

1、理解故人:预设:学生会答到故人就是好朋友的意思。你怎么理解好朋友的?有谁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的?这时教师穿插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交往史,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人”的意思。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这个时候他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省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当时已经诗名满天下,孟浩然本是襄阳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是个纵情山水间的人。而李白呢也喜欢旅游,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方面,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不少,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尊敬和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2、理解西辞

出示课件电子地图进行讲解: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告别。所以西辞的意思就是向西边告辞。

3、烟花三月:过去人们称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四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好像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篇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

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学

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

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资料:

1、(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了西边的。

2、(写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站在江边,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条船。

碧空——碧蓝的天空。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篇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读懂诗题

⑴黄鹤楼在哪里?

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

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

⑵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扬州风光图。

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⑶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

三、读懂诗意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⑴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⑶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谊,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出示“烟花三月”

①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

②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③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优美诗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⑵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

⑶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

四、体验诗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

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的离别之情。

篇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欣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成为一种习俗。因此许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

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

3、观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听范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师生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理解高适与董大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

在家里,我们享受着亲情的温暖。走出家门,我们又将感受到友情的快乐。愿大家都能寻找到一位能够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这首《找朋友》送给在座的每位老师与同学们,愿我们与自己的朋友友谊天长地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收集送别诗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名楼送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目光送

唯见长江天际流。心相送

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题时,却忽视了对诗题的理解,使部分学生误认为黄鹤楼为一人名,同样的,对于“之”字的理解也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注释,对于此类难理解的字词,教师没有单独提出,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掌握。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篇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篇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zmiw.cn/html/39415.html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优秀9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