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荟萃 > 公文范文 > 《天才少女》观后感文本参考

《天才少女》观后感文本参考

  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未来的日子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任何一个6、7岁的孩子来说都很简单,毕竟本该是孩子有着自己梦想的年纪;可是Mary在影片一开场的第一节数学课上就暴露了自己,抱歉,Mary的身世被学校挖了个遍。“你女儿是个天才”,她们对日夜陪伴Mary成长的舅舅Frank如是说。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才少女》观后感文本参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才少女》观后感文本参考【一】

  昨天,看了一部老美很温馨的片子《天才少女》。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七岁的少女拥有非凡的数学能力,这个年纪已经可以向千禧年七道数学题发动攻击了。当然,影片的焦点不是少女如何厉害,而是在于舅舅和外婆对于这个少女的培育方式发生了争执,最后对簿公堂。

  其实,这也是欧美鸡汤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就是如何培养超凡能力者,可以延伸到各种超级英雄超级能力中去。

  在中国古代,也有对这类问题的思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膑师兄弟。鬼谷子先生在这个故事中就给出了明确要求,人才培养德育第一,智力技巧其次。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个要求也是儒家思想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仙侠神话更是多次对此进行演绎,都是考验品德而不是才华。

  那这里再回到电影中来,少女的舅舅因为天才姐姐被老妈培养成了数学工具,最后自杀,所以只想让这个侄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在充分保障少女的交际,玩耍的情况下再考虑天才能力,不想让侄女再次变成她母亲一样自杀;而祖母则是只要求才能的培育,对于正常的普通人生活交际根本不理会。

  要是这个少女放在中国,大概不会产生这方面的争论,因为中国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德育第一,智育其次。但这么说其实太空洞了,因为品德的培养只需要父母老师平时的言传身教就可以了,不需要天天讲大道理,平常还是进行智力才华的教育。

  那天才儿童如何培养?中国几十年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尤其少年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被社会广泛争议?毕竟,将天才儿童放在普通孩子中,没有共同语言是很常见的。

  个人认为,其实天才儿童的培养最好采取集中培养的方式,让天才集中在一起,彼此交流,很有好处。要是条件无法做到,单独放养,也应该结合影片中奶奶和舅舅的方式,才华教育为主,德育也不要丢下。

  这里个人反对两个极端:将天才当普通人培养和将天才当工具培养。

  一部《天才少女》又让教育成为一个话题,关于成为天才还是先做少女。虽然现实生活中像小玛丽一样的天才少女少之甚少,不过谁说影片就没有现实意义了呢?

  首先说这部片子,主要围绕对于一个具有数学天赋的七岁小女孩,应该从小开发她的天赋培养她成为一个数学家,还是顺其自然,还其一个快乐童年的故事展开。不过影片中的天才少女又不止小女孩一个,小女孩的妈妈黛安也是其中之一,只是黛安已经自杀不曾出现,只能通过女孩的舅舅和外祖母的描述来还原。

  同为天才少女,玛丽和黛安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黛安的母亲伊芙玲曾经痴迷数学研究,却因嫁人生子无奈放弃数学事业,再加婚姻并不幸福,她的内心是不甘的,而这时女儿黛安却遗传了她的数学天赋,于是她内心深处又燃起希望,并寄托在女儿身上,从小她就将女儿塑造成一个数学天才,精心策划并培养,以至于黛安从未上过高中,从未参加过舞会,从未看过橄榄球赛,被迫与初恋分手,与渣男生下孩子,最终丧失生活的希望,自行结束了生命;与妈妈一样有着数学天赋的玛丽则幸运得多,虽然很小就没了妈妈,也从未见过父亲,不过好在妈妈生前将其托付给了值得信赖的舅舅,人生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同黛安一样,舅舅弗兰克从小也接受着严苛的教育,长大后也有所成就,成了知名大学的教授,不过幸运的是弗兰克不是天才,所以他没有姐姐黛安那样特殊的教育,也就没有过于畸形的人生,姐姐死后,他开始反思,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为了不让玛丽重蹈覆辙,弗兰克辞去了工作,带着玛丽来到了一个海边小镇,成了一个修船工,为的是让玛丽过一个真正的童年。而这时,玛丽的数学天赋展现出来,不甘的外祖母找到他们,要带走玛丽,让她变得像妈妈一样优秀,由此故事矛盾激发。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呢?

  首先,影片中外祖母因对自己的人生不满,就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子女做法,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另一部电影《告白》,片中男主角小男孩的母亲的做法与外祖母如出一辙,自己的科研事业因婚姻家庭受到影响,就把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妄图利用孩子来达到自己的最终梦想,一旦现实和理想产生分歧,就难以承受,甚至怪罪孩子,最终小男孩性格极端,小小年纪就杀了许多人,而黛安则杀死了自己。

  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偏差。

  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点,我们从玛丽学校的校长和专为天才儿童开设的橡树学院就能看出,社会对于天才儿童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和外祖母一致的:格外突出培养。在他们看来,天才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旦出现,就要和普通孩子区分开来,着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他们价值,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不仅让我想到不久前的一档节目叫《神奇的孩子》,每一期节目都会请到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寻常能力的小朋友,这些小朋友有的是有着超强记忆能力,有的是是对数学有着过人天赋,还有的是在某种竞赛有着突出成绩,而他们小则四五岁,大则十多岁,都还没有形成正确鲜明的价值观,是非观,这样在节目中作秀,被媒体大肆报道,被人们指点谈论,且不说他们日后是否有更大的成就,只说当下会给他们造成的影响是好是坏都不知道,或许他们会因为人们的赞誉而骄傲,变得狂妄自大,或许他们会有更大的压力,改变原本的生活,或许他们的父母会格外培养孩子的某一方面能力,从而忽视其他方面,使孩子不能全面发展,或许或许有太多我们无法预料的遗憾发生。

  同时,有些孩子他们并非天才,只是在父母社会的高压下,多上了几个补习班,少年宫,比同龄人更突出一点,也会被冠上天才的名号,这样的孩子难道不可悲吗?这样的自欺欺人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但也有人说,如果孩子的天赋不能被开发,能力不能被培养,那么只能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一般,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可是我们又怎么能轻易决定孩子的未来呢?谁知道他们要的是成为突出的人还是平凡的人呢?因为父母要让我们优秀,社会要让我们优秀,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人生吗?请恕我不能苟同。再者说,方仲永的悲剧不正是因为其父亲拉着他到处给人炫耀,耽误其进一步提高造成的吗?而这和如今所谓天才儿童到处作秀又有什么区别?同样地,就算方仲永的父亲选择完全相反的做法,一心一意,抱着让孩子考上状元的心态去培养他,方仲永就真的能考上状元光耀门楣吗?我看也未必吧。就像刚上幼儿园的我们天天想去上学,就是因为好玩有趣,而当学习与中考高考,成绩名次相联系,我们有的怕也只是压力和责任吧。真正的热爱和兴趣已经离我们太远了。

  所以,对于天才,我们能做的只是引导,并非塑造。

  所以,孩子终归是孩子,就算他们有什么过人的天赋,也不能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社会差别对待的理由。

  所以,让孩子做天才之前,还是先让他们做孩子吧。

  要知道很多伟人小时候也并非天才,而那些少年天才也并非都有伟大成就。谁知道那些平凡普通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牛顿呢?

  影片的开头最先吸引我的是美美的萝莉,美萝莉又有演技真是太有杀伤力了~~

  一开头Mckenna Grace就演出了那个有特殊天赋,又有点不懂世事的小女孩,躺在舅舅身上那一段和把舅舅当成树爬来爬去那段,生动传达了两人的依恋和信赖。截图真是体现不了活人的可爱~

  故事情节基本就是剧情简介那样,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意外曲折,却也有悬念和小感动小欢乐吸引人一直看下去。美队演的舅舅也挺可靠和真诚的。

  舅舅来找回萝莉的戏算是戏的高潮和尾声了,萝莉哭的好真实,看到这里不感动的人应该很少吧。

  最后外祖母林赛邓肯的爆发戏也非常有说服力,情感爆发,却依然理性的女人啊~

  整体而言,故事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绝对坏人,电影中呈现的理性探讨也是美国社会让人向往的原因之一吧。作为电影而言,算是温馨的小甜品吧

《天才少女》观后感文本参考【二】

  在这个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天才少女的事,大部分的情节是他姥姥和他舅舅争夺这个天才少女,其中还有他舅舅和他老师的故事。他舅舅想让她和一般小孩一样上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他姥姥想让他继承他妈数学家的遗志,继续论证一个千年猜想难题。

  事实上他姥姥是一个专横的人,是一个英国人,当然做事也是英式的。他的舅舅是波士顿大学的教授助理,他妈妈是一个数学家,当然两个都是天才,因为他的姥姥姥爷就是天才,他的舅舅敢于反抗,去当了修船工,在所谓的蚊子苍蝇的大农场居住,他的妈妈得了精神疾病自杀了。其实他的妈妈已经证实了那个难题猜想,只是对自己的母亲有一种憎恨吧。让他舅舅在他母亲死后再发表这个他的论证。这个对天才少女的争斗止于他舅舅将这个论证拿出来换回了天才少女的抚养权,他舅舅认为拿出来这个他的母亲就会去发布,并且维护没有时间顾及这个少女。

  这件事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上课在专业的数学课堂上,平时就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相处

  我父亲的观念是“儿孙自有儿孙福”我感谢我的父亲,因为他让我知道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世界要自己开拓,我的所有决定他没有否认也没成承认,他不会告诉我前边有个坑,因为他知道只有我自己真正知道那有个坑,才会再次遇到它的时候去绕过他,他只需要告诉我正确或者错误就可以了。我们没有玛丽的天赋,玛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不知道;或许玛丽姥姥的路是正确的,或许玛丽舅舅的路是正确的,但是都不如自己去走要正确,因为他们不可能陪伴一辈子,指导一辈子。

  的确,玛丽是个天才,但是在学校的数学课上他感觉很无聊,却大胆的承认那个他一直不喜欢的小男孩做的手工作业比他好,还让同学为他用力的鼓掌;那个男孩被其他男孩欺负时她勇敢的出头。可以看出玛丽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小女孩,相信自己走的路更踏实吧。

《天才少女》观后感文本参考【三】

  《天才少女》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数学方面有超高天赋的女孩与舅舅相依为命,即使小女孩与同龄人之间已经在智商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其舅舅因为姐姐的原因,希望女孩可以拥有普通孩子的快乐与童年,然而女孩外婆的到来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女孩外婆希望女孩可以继续完成自杀而死的女儿也就是女孩母亲未完成的数学项目,与儿子争夺女孩的抚养权,之后女孩去了寄宿家庭,当其舅舅发现母亲偷偷为女孩补习,希望继续让女孩完成姐姐最后的项目,而剥夺女孩的童年,舅舅说出了姐姐自杀的真相,并将姐姐已经完成的项目交给母亲,说出姐姐的遗愿就是等母亲死后再将其发表,母亲恍然大悟,但依旧为证明女儿的报告而忙碌。

  电影的结尾,女孩与舅舅在一起,学着自己喜欢的数学,与同龄人一起玩耍,拥有了一个正常孩子的快乐与童年。

  这片文章我认为在讲述孩子的童年对于孩子很重要,不断的学习剥夺了孩子愉快的童年,长大后也许就像女孩妈妈那样自杀并且报复了自己的母亲,怨恨其剥夺了自己的生活,让她一直活在不断研究数学的生活中,为了他自己的想法而活,没有自我,没有感情,她不希望自己的的女儿也像自己那样,于是将女儿交给了弟弟,弟弟即使不能给她优越的生活,但比起这些,拥有一个愉快的童年更为重要。其弟弟也在为姐姐的遗愿而努力照顾女孩。

  一个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童年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形成自己人格,性格的关键部分,它是将来自己面对各种事物判断力的基础,也是如何融入社会的学习时期。有许多人在进入社会后非常怀念童年快乐的时光,因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里,只有小时候是天真无邪,彼此是诚信真挚的,成年后又有多少人是抱着对童年的留恋继续面对生活,不断的走下去的呢。多年后的一天回忆起童年的美好,也能怅然失笑。

  没有童年的人是不完整的,是空洞的,是乏然无味的,它使漫长的岁月缺少了一种迷人的颜色。

  对于成年人而言:童年,不仅仅是成长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代青春,一代留恋,一种梦醒之后的慰藉。

《天才少女》观后感文本参考【四】

  我认为这部电影为人父母的都应该看一看。

  这部电影是在周日晚上,生气中的我被老公哄回来,打了场pillow war,他说一起看部电影吧,于是看的这部《天才少女》。

  影片中最触动我心底的是那一个镜头:玛丽知道她亲生父亲有出庭却不来见自己时候,躲在房间里失望得大哭,舅舅和邻居带她到产房门前等待,同样在产房门口的还有好几个估计是产妇的亲属,他们焦虑而耐心。玛丽等到睡着,再被舅舅叫醒,看到医生走出产房,告知新生命降临,伴随着一阵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亲人们激动得站起来,有的手舞足蹈,有的感动得不知所措。然后舅舅对玛丽说:“你出生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场景。” 玛丽也被这场景感动到了,睁着水汪汪的泪眼问到“是吗?人们这么高兴?” “是的!”舅舅肯定的说。

  这让我想起我生孩子的时候,在产房里面的三个多小时,产房外面的家人们心情是否也是如此,听妈说念念被推出产房的时候,家公也是高兴得手舞足蹈的。我就问旁边的老公说,你当时是什么心情,他说一边在房间里照顾小家伙,一边跑到产房前看你什么时候出来。

  看到玛丽外婆对自己女儿的教育方式,再对比舅舅的另一种极端做法,最后终于找到比较完美的解决方式。我忽然想到很久之前在《飞鸟集》中看到的这一句话 “Every child comes with the message that God is not yet discouraged of man.”

  因为亲眼看到自己母亲对姐姐的只注重数学天赋的完全利用而忽略情感需求,情商培养的教育方式,舅舅想让玛丽做个快乐的普通小朋友,虽然他知道她的不平凡,却一直想隐藏她的天赋。玛丽有天赋,有兴趣,一味地阻止对她来说也是不快乐的。最后,玛丽上的是天才学校,放学后依旧可以迫不及待地想和普通小伙伴玩耍。See?!天才的释放和快乐的童年并不矛盾。任何事情都有折中的解决方法。

  孩子的降临不是为了完成父母未能完成的事业,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自己想要的选择,为人父母,需要指引,而不是强迫。电影最后,外婆发现女儿在数学笔记上的斑驳泪痕,她才发现了自己的残忍。

  翻开自己的读书笔记,在《这个世界不欠你》中有一段话我想摘录下来,提醒初为人母的自己: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一个探险者和一名打理行囊的管家。家长们应该做的是尽量将行囊打包好,里面装上力所能及所能提供的粮食和金钱,重要的是装上正确的三观、一颗勇敢的心和足够好奇的眼睛。”

  “而家长所做的最好教育应该是:努力地站起来,挺起腰板,走得更高,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当孩子站在你的优秀品格上,他们的眼里与世界观,自然会比你更远、更深邃、更辽阔。”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都能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属于自己的人生!

《天才少女》观后感文本参考【五】

  小女孩玛丽从开始就展现了她数学的天赋,和跟其他同龄小朋友的格格不入,这是感觉周围都是的厌烦感,可是我赞同舅舅的做法,虽然她的知识已经超过同龄人甚至成年人,但是她只有7岁而已,需要去学会相处,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她可以为弱小挺身而出,打了欺负小孩的大男孩,也坦白了自己的真心话,接受了原来这群自己厌烦的小孩,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的地方,比如承认的那个小孩做的动物是最棒的。

  可以看出小女孩在开头会让人感觉冷漠没有耐心,但是舅舅用女孩在乎的猫猫成为女孩的榜样,希望女孩想猫猫一样不会伤害那些鸟。在争夺抚养权的过程中,女孩对于亲生父亲对自己不闻不问很伤心,舅舅没有过多言语的安慰,而是去医院让她自己见证自己的出生时,亲是像他们一样开心兴奋的,而不是作为拖油瓶嫌弃的存在。

  在把小女孩寄养到别人家,和舅舅分别的那段,让我莫名想到了另外一个《我是山姆》那部的父爱稚拙但是真诚和简单,是打动我们的关键。这场分别小女孩的哭泣真的心酸,一种不理解欺骗但是又舍不得分开夹杂的生气。当然最后舅舅终于把小女孩接了回来,外婆也拿到了那份证明过程,当她知道这个真相的时候,她终于回到了那份母亲的角色和心情吧。

  最后小女孩和舅舅在一起长大,学着自己喜欢的数学,也没有失去孩子的童真,真好!

  在家庭里,父母是重要的存在,缺一不可,但不是不缺就没问题了,争取做个合格的父母,抛却自己原生家庭的伤害,变成更好的自己,教育更好的下一代。

《天才少女》观后感文本参考【六】

  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小天才仲永从小就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天赋,“未尝识书具,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也因此,他的父母,带着他四处展示炫耀,而不是送他去学堂。最终,“泯然众人矣”。

  小时候读这句话,觉得甚是可惜。像仲永这样的孩子,如果被重视、被栽培,定是才华绝伦的大才子,被载入史册,被世人景仰。他可以成为任何一种“名人”,但绝不会是一个湮没在芸芸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天才,注定就该不一样。

  可是,《天才少女》告诉我,并不是这样的。

  主人公玛丽,从小跟着舅舅长大。舅舅弗兰克为了保护玛丽,辞去了大学助教的工作。他们搬到了一个安静的小镇,有木屋,有热心肠的邻居,有童年的欢声笑语。

  玛丽七岁了,超凡的数学天赋逐渐显现。随着她的光芒被发现,原本平静的生活掀起了波澜。

  他们希望你不要浪费天赋,而我只想你拥有快乐的童年

  七岁的玛丽,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即使邻居大婶极力劝阻,说“这样你会失去她的”,弗兰克还是坚持要把玛丽送到学校。他希望自己的小姑娘,能和其他普通的孩子一样,快乐成长,他们拥有的,玛丽也不能缺席。

  她这样天赋异禀的小孩,自然是格格不入的。当别的小朋友还在学1+1等于几时,玛丽就能对老师接连不断的问题对答如流了。在校车上,有同学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她也会冲上前去胖揍他一顿。也因此,上学没几天,弗兰克就被叫家长好几次。听说玛丽仗义打人的时候,他是很开心的,因为他的玛丽,也有同龄的朋友了。

  校长和弗兰克谈判,建议他将玛丽送到专门的学校,弗兰克拒绝了。他恳求校长不要开除玛丽,他希望她有童年,有同龄的朋友可以玩耍嬉闹,也发脾气,养一只猫,偶尔和邻居唱歌,会撒娇,会生气……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小孩子;如果长大了,她能有喜欢的男孩,他们相识、恋爱、步入婚姻的殿堂,生一个可爱的小孩……和其他人一样。

  她不该只是数学天才。

  在我还不是天才玛丽的时候,弗兰克就照顾我了

  玛丽的天赋,最终被外婆伊芙琳知晓了,一场母子之间的官司拉锯战爆发。

  在法官面前,弗兰克毫无胜算。

  他没有稳定职业,没有保险,不能给玛丽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甚至是独立的房间。而外婆伊芙琳,有玛丽期盼已久的iPad、钢琴、符合她天赋的教育环境。

  一场官司,三个人,漫长的对峙。

  伊芙琳接走玛丽,希望她能发挥数学天赋,解开她母亲未曾解开的世纪难题,然后被载入史册。即使她的女儿,玛丽的母亲,从童年到最终自杀,都没有享受过普通人的幸福。

  和初恋去滑雪,母亲报警说女儿是被绑架;女儿怀孕,却被赶出了家,只是因为没有按照她规划好的人生来过;她从来不知道她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只是说“我是对的”;直到女儿自杀,也未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弗兰克在这场官司中自我怀疑,他怕自己能够给玛丽的,并不是最好的,他怕她不不快乐,怕她成长得不好,怕玛丽长大会怨她……而最怕,失去她。

  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忍痛把玛丽送到了收养家庭,他们能给她更好的生活,也能避免玛丽被外婆带走,走向她母亲的悲剧。还有啊,那个家庭,有玛丽心心念念的钢琴。

  玛丽不愿意离开弗兰克,他们彼此承诺,要不分开。她说:“我知道弗兰克是个好人,他在我还只是一个婴儿的时候,就开始照顾我了,你们不能把我和他分开”。

  电影当中有一个场景十分令人动容。在法庭上,玛丽的父亲出庭,愿意把抚养权转移给伊芙琳。可是,他连玛丽的存在都在出庭的那一刻才知道。

  7岁的小女孩,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哭着说:“他和我在同一个城市,但却从来没想过要来找我。不,这一次,他连地图也不需要,他明明可以跟着你们来这里看看我……”

  弗兰克带她去了医院。在等了很久很久之后,他们见证了一个孩子出生,原本在外等候的一家人的幸福和激动。

  “我出生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吗?”玛丽问,“是谁出来通知大家的呢?”

  对,那当然是弗兰克。

  弗兰克有一只猫,只有一只眼睛,它是玛丽的好朋友。玛丽说:“弗兰德只有一只眼睛,但是它是一只非常非常聪明的猫,只是别人看不出来而已。”

  在影片的最后,弗兰克找到了被送到收容所的猫,也找回了玛丽。他回到了大学,玛丽也去上了专业的学校,并在课堂结束后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在公园玩耍。

  我们的玛丽,她可以既是天才,也是一个7岁的小孩。

  因为,有弗兰克在。

《天才少女》观后感文本参考【七】

  生活需要各项平衡的。

  只攻学业/事业,没有了家庭亲密关系,会让人绝望到自杀。

  只沉溺于亲密关系,忽略事业发展,会觉得自己无能自卑,经济吃紧,最终难以为继。 事业和关系都有一些,平衡发展,比较可持续。 当一个人有某个优势时,会很容易偏激的无限使用这个优势,造成生活的其他项缺失不足。

  不平衡的发展,总会使人无法从别的项里得到供给,最终力竭停滞。

  这个有数学天赋的女孩只攻数学,缺少关系的滋养,致使心灵干枯、崩溃、自我了结。

  生活相对论里面那个只画恐龙的男人,也是所有精力都在专业上,不注重维护亲密关系,生活一定会走的艰难。

  郑钧也在节目中苦涩的表露出来对过去只攻事业,忽略家庭的悔恨。如果当初能明白这一点,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平衡一下,可能今天不是一个大红大紫的人,但一定有相对顺畅的人生。

  所以人生是需要均衡的。哪怕走的慢一点,挣的少一点,也要兼顾家人,爱人,亲人,朋友的关系培养。

  金钱,健康和内心能量,这些共同维持了人生能持续走下去。不会停滞,不会走到无路可走。可以高兴的走下去,一直有动力的走下去。

《天才少女》观后感文本参考【八】

  对Mary来说,生活,是什么?

  是Frank、是Fred、是罗贝塔、是数学、是愚蠢的学校、是愚蠢的同学 …

  对Frank来说,生活,是什么?

  是Mary、Mary and Mary…

  对伊芙琳来说,生活,是什么?

  是数学、是成为成功人士、是让自己的子女成为数学界流芳百世的成功人士…

  这不是一个被埋没的数学天才被伯乐发掘逐渐发光的励志电影,这是一个既定的天才“被选择”的成长故事。是两种教育理念从碰撞到妥协的家庭故事。

  伊芙琳为了让天才孙女接受顶尖教育、成为顶尖学家,略施手段,在Mary进入抚养家庭后,仍企图操控Mary的生活和人生轨迹。

  弗兰克为了让Mary不走自己姐姐的老路,让她成为一个normal kid,毅然决然带她出逃,和姐姐约定隐瞒研究成果。

  他明白,伊芙琳对于子女孙女的要求,其实都是来弥补自己未尽数学之路的遗憾。

  他也明白,自己不能给Mary带来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不能给Mary一架钢琴。

  但当最终,当他发现自己失去Mary,一无所有,而伊芙琳,失去对数学的追求,同样,一无所有。

  为了“两全”,为了“双赢”,为了Mary成为一个gifted girl&normal kid。选择了两种教育制度的“折中方式”。

  我们其实也是一样,孩时尚小,可能还不明白怎么选择,为什么要去选择。

  但我相信,家人在过去帮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规划,都有他们的理由,都包含他们的爱,他们的期待。

  可能现在的你近况并不如意,但也请不要把自己的不如意规责于爱你的人。

  毕竟,我们没有上天给予的gift,也不是名门之后,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来自一个爱你的普通家庭的普通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zmiw.cn/html/1261.html
《天才少女》观后感文本参考》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