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荟萃 > 公文范文 >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参考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参考

  “梨花风起正清明。”今年清明节正值新冠疫情防控严峻时期,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制定了严格的防控规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参考【一】

  广大市民朋友: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2021年清明节即将到来,在这缅怀先烈、祭奠逝者、追思故人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绿色、文明、低碳、节俭的现代殡葬祭扫新风,提升x文明形象,特向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错峰祭扫,安全出行。

  清明节群众集中祭扫可能会导致各墓区短时间内人流、车流高度聚集。广大市民应科学合理安排祭祀时间,错峰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主动遵守交通法规。自觉维护祭祀场所公共秩序,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措施(扫码、测温、佩戴口罩)。不在祭祀活动中妨碍和影响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确保祭祀活动安全、顺畅、有序进行。

  二、保护环境,文明祭祀。

  提倡开展社区公祭、鲜花换烧纸、丝带寄哀思、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等文明简约、绿色环保的祭扫方式祭奠故人、慎终追远。落实有关防火规定,不在山头、林地、草地、景区、公墓内焚烧祭物、燃放鞭炮;不在市区、街道、广场、小区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抛洒祭品;积极营造文明有序的祭祀环境。

  三、厚养礼葬,节俭治丧。

  百善孝为先。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老人在世晚辈多关心、常陪伴、勤孝敬、厚赡养;老人逝去后,从俭办丧、不讲排场、文明简朴、哀悼逝者;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用真诚的情感和感恩的心灵追思亲人。

  四、移风易俗,传承美德。

  树立殡葬新理念,倡导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骨灰寄存等生态葬法,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蓝天。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优秀家风、家德、家训,追忆故人生前的感人事迹和故事,启发激励后人。

  市民朋友们,文明祭祀,告别陋习,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让我们携手一起,做文明祭扫的践行者,做绿色殡葬的先行者,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者,以文明缅怀的实际行动,为建设绿色文明的x贡献一份力量!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参考【二】

  全县广大各族群众:

  为进一步落实3月19日全国民政部关于做好2021年清明节祭扫工作要求,结合疫情防控人员不聚集机制,现就清明节文明祭扫向全县各族群众倡议如下:

  一、倡导文明绿色祭扫。倡导家庭追思会、书写心灵家书、网上祭祀、植树踏青等现代文明祭祀方式怀念逝者,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变到传承优秀精神文化上来;提倡绿色祭扫、无烟祭扫,不在居民小区、道路两旁和山林等容易引发火灾区域燃放烟花鞭炮、点香烧烛、焚烧纸钱,让传统节日回归清净与文明。

  二、倡导疫情防控祭扫。请错开祭扫高峰期(4月4日),建议提前或者错开祭扫,减少人员聚集,谢绝祭扫聚餐;遵守交通秩序,服从现场指挥,家庭祭扫原则上不超过3人,严格实行登记、体温检测及消杀,并请缩短驻留时间;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有关规定,严防事故发生。

  三、倡导党员干部带头。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文明祭扫的践行者、引领者,主动劝阻不文明祭祀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

  战“疫”仍在继续,防控不能放松,缅怀先人,重于心胜于形,生者的平安健康是对逝者的最好告慰。告别陋习,文明祭祀,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倡导新风,保护环境,共抗疫情,让清明节更加文明节俭、更加绿色安全。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参考【三】

  清明节即将来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呈现新特点,面临新挑战,为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严峻复杂疫情形势,深化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移风易俗文明风尚行动,营造安全有序、文明祥和的祭扫环境,现倡议如下:

  一、传承优秀文化,践行新风祭扫。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清明节日纪念先人和情感表达内涵,将慎终追远融入纪念先烈、崇德向善、孝亲感恩等内容,使清明节成为缅怀英烈、传递亲情、传承家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树立文明新风。

  二、自觉遵规守纪,秉承健康祭扫。严格遵守政府及服务机构清明祭扫相关规定和要求,不跨区域祭扫,中高风险地区不外出现场祭扫,低风险地区出门祭扫关注天气和交通情况,提前预约,错峰出行,减少出行人数,避免人群聚集,注意加强出行交通安全和病毒防范。

  三、讲究社会公德,坚持文明祭扫。鼓励通过家庭悼念、异地追思、网络祭扫、委托代祭等方式祭奠先人,可依托闽政通信息服务平台“清明云上祭”专题服务或当地清明节服务平台进行网络祭扫等纪念活动。现场祭扫坚持平安祭扫,不焚烧纸钱,不随意燃放鞭炮,不损毁花草,维护公序良俗。

  四、带头示范表率,推进绿色祭扫。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发扬尊老爱老、敦亲睦邻的传统美德,勤孝敬,厚赡养;从简治丧、文明礼葬,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带头绿色低碳祭扫,保护生态环境,宣传引导亲友及周围群众自觉抵制不良陋习,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参考【四】

  广大市民朋友:

  “清明思亲无烟扰,鲜花一束慰先人”。2022年清明节即将到来,在这个缅怀先烈、追思故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为弘扬优良传统,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文明祭扫新风,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实现“平安清明”目标。我们倡议:

  健康祭扫,防控疫情。当前,国际疫情持续高发,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我县疫情防控风险总体可控,但形势仍然严峻。倡导自觉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维护祭扫场所公共秩序,预约祭扫、错锋祭扫,防止人员扎堆祭扫,不给疫情传播可乘之机。

  文明祭扫,移风易俗。倡导以网上祭扫、家庭追思等方式,献一束花、植一棵树、讲一段往事,怀念逝者、寄托哀思。不搞封建迷信,告别祭扫陋习,讲好先辈故事,树立良好家风,营造文明祭扫新风尚。

  节俭祭扫,厚养孝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老爱亲”传统美德,树立厚养礼葬新观念,提倡老人在世多孝敬、离世祭祀不攀比。反对铺张浪费,简化殡葬程序,以节俭方式追思故人,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无憾。

  绿色祭扫,环保低碳。树立环保意识,严格遵守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和市容管理有关规定,不焚烧冥纸、拋撒祭品,形成环保祭扫新风尚。提倡绿色低碳出行,爱护自然环境,让传统节日回归清净。

  平安祭扫,遵规守序。严格遵守森林防火、消防安全有关规定,自觉做到不在山头、林地、景区、水源地、主干道及路口使用明火、焚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提倡文明行车,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乱停乱放,确保平安祭扫。

  祭扫是一种形式,文明是一种风尚。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文明祭祀新风,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家属及群众开展文明祭祀。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文明祭扫的方式追思先辈、祭奠逝者,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和践行文明祭扫新风尚贡献力量!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参考【五】

  广大城乡居民:

  在清明节,祭奠先人、缅怀逝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倡导文明、平安的祭祀理念,助推我县创卫,在全县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偏关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特向全县人民倡议在清明节期间开展文明祭祀,弘扬文明新风。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文明祭祀新风。自觉破除焚烧香蜡纸锞、燃放鞭炮烟花等陈规陋习。要严格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不违规用火,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力推广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网络祭扫等现代追思方式,组织祭先烈、敬先贤等各种缅怀仪式,提升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二、树立公德意识,崇尚尊老传统美德。在祭祀过程中不乱扔垃圾,不毁林毁地,不污染空气河流,自觉维护环境的优美、整洁和祭祀的安全。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对在世老人要多关心,多尽孝,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逝去先祖,要从俭办丧,文明祭祀。

  三、党员干部带头,推动社会文明祭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要求,党员干部在节俭治丧、文明祭祀方面要发挥表率作用,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鼓励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通过“x随手拍”、“文明100”、“中国文明网”等“网上纪念馆”进行祭祀活动。

  广大城乡居民朋友们,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讲文明、树新风,以实际行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绿色、开放新偏关做出积极贡献。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参考【六】

  尊敬的市民朋友们:

  絮花如雪草如茵,寒食清明处处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为弘扬优良传统,推进移风易俗,贯彻《x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举措,清明节期间x市民政局、x市文明办,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一、践行文明祭扫,倡导居家祭扫。祭扫重在静心诚敬,重在传承孝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倡导采用网络祭扫、家庭追思、颂读祭文等文明绿色方式居家祭扫。倡导选择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方式缅怀逝者,不断丰富清明节日内涵。遵守《x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不在道路、居民区和其他公共区域焚烧纸钱、焚香祭祀,告别祭扫陋习,树立文明殡葬新风。

  二、遵守防疫规定,严防安全隐患。遵守疫情防控管理规定,先人安葬在其他省市的,倡导不跨省域离津祭扫;在本市域内的,倡导不跨区祭扫。自觉遵守殡仪馆、公墓等殡葬场所暂停现场祭扫规定,允许祭扫的,尽量减少参与人数,自觉做好佩戴口罩、检测体温、出示健康码、扫行程码等疫情防控规定。

  三、倡导文化传承,推进移风易俗。倡导传承孝道、厚养薄葬、文明礼葬。倡导文明节俭办丧,反对大操大办。杜绝抛撒纸钱,倡导以家庭追思会替代“送路”陋习,通过缅怀逝者生平,弘扬优良家教家风,传承逝者精神力量。倡导骨灰深埋、树葬、草坪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节约土地资源,促进生态文明。

  四、发挥示范引领,助推文明殡葬。倡导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带头践行文明祭扫,带头节约简朴治丧。自觉主动宣传殡葬法规规定,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监督和制止不文明殡葬行为,带头促进文明殡葬新风。

  市民朋友们,为了我们的城市家园,让我们共同携手,争做文明祭扫的践行者、移风易俗的推进者、文明殡葬的先行者、安全有序的维护者,做文明市民,树时代新风。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参考【七】

  广大市民朋友们:

  一年一度又清明。在这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为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森林防火等工作,确保清明节期间平安祥和、文明有序,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发出如下倡议:

  一、安全祭扫,杜绝隐患。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规定,自觉做到不扎堆、不聚集。公墓等各祭扫场所要采取预约祭扫、疏堵结合等方式合理限定人数,市民进入公墓需全程佩戴口罩,测温亮码,保持社交安全距离,做到错峰祭扫、即扫即走,降低人员流动性聚集带来的疫情风险。严格遵守相关防火规定,不将火种带入林区,不在易燃易爆物品场所附近焚烧祭扫,切实消除火灾隐患。

  二、文明祭扫,倡树新风。遵守社会公德,树立绿色环保理念,主动参与“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自觉摒弃不文明祭扫方式,不购买、不使用、不销售封建迷信祭祀用品,不在路边、广场、小区、树林等场所焚香、烧纸、摆放祭品、抛撒纸钱。提倡采取鲜花祭、网上祭、种植纪念树等文明方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注重静心诚敬,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

  三、缅怀英烈,慎终追远。根据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开展纪念革命先烈活动,通过祭先烈、敬先贤,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倡导以云祭扫、远程祭扫为主的绿色祭扫方式,礼敬先烈先辈,追忆革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弘扬家风,传承美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家庭生活方面,倡导孝老爱亲的齐家之道,弘扬中华民族以孝为先、敦亲睦邻、家和万事兴等传统美德。自觉加强文明家庭建设,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以千家万户好汇聚国家民族好。树立厚养礼葬新观念,老人在世多孝敬、离世祭祀不攀比,倡树孝老爱亲、移风易俗新风尚。

  五、党员带头,示范引领。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带头遵守文明祭扫各项规定,带头抵制不文明祭祀行为,带头倡树厚养礼葬新风,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生态安葬,带头开展文明祭祀劝导,自觉做文明祭扫的宣传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以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持续深入。

  文明x,你我共建;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告别陋习、文明祭扫,持续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为建设美丽和谐家园努力奋斗。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参考【八】

  广大城乡居民朋友们:

  又是一年清明时,祭祀先人表哀思。2022年清明节即将来临,在这扫墓祭祖、寄托哀思的重要时节,为筑牢疫情防控和森林防火安全防线,保护生态环境、培育文明新风,特向广大城乡居民朋友们发出倡议:

  一、扎实抓好疫情防控,做到健康祭扫。当前国内疫情呈点多、面广、频发态势,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倡导通过网络祭祀、家庭追思、代为祭扫等方式缅怀故人。实地祭扫的群众应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做到预约、错峰、分时祭扫,不聚集、不扎堆、少逗留,保持社交距离,减少人员聚集。

  二、严格遵守防火规定,做到安全祭扫。严格遵守森林防火有关规定,增强安全意识,不携带火源火种、易燃易爆物品上山或进入祭扫场所。不在林区、交通路口、广场、绿化带等场地燃放爆竹、焚烧冥币,减少火灾等各种安全隐患,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三、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做到文明祭扫。倡导采取敬献鲜花、擦拭墓碑、书写思念卡、网络祭祀等现代、文明、绿色的祭扫方式缅怀先辈,自觉摒弃焚烧纸钱、抛撒冥币等陈规陋习,不使用不易降解的祭祀用品,把祭奠先人的传统习俗和良好愿望用更加环保、健康、安全的方式进行表达,弘扬社会主义新风正气。

  四、党员干部一起带头,传递文明新风。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遵守疫情防控、森林防火等相关规定,积极向亲朋好友及身边群众宣传文明祭扫知识,倡导绿色文明的祭祀方式,弘扬新风正气,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

  城乡居民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响应号召,树立文明祭祀新观念,培育文明祭扫新风尚,让清明更加清新和文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zmiw.cn/html/8526.html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参考》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